免費諮詢一:這一家的諮詢速度特色就是快
免費諮詢二:申貸流程最快速,24小時內可撥款
一對一的快速立即免費諮詢、配對,十分鐘就能知道您適合的銀行申貸方案是什麼。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三:這家貸款公司評價非常高
免費諮詢四:這一家的諮詢方案很多元,很推薦
免費諮詢五:一群對於專精貸款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諮詢
免費諮詢六:這家貸款公司可以承辦軍公教人士
軍公教朋友可以到這間貸款快速找到適合的貸款方案
立即免費諮詢
個人貸款 | 貸款 | 信用貸款 | 債務整合 | 負債整合 | 債務協商 | 個人信貸 | 小額借款 | 信貸 | 信貸利率 |
信貸代辦 | 創業貸款 | 銀行貸款 | 貸款投資 | 買車貸款 | 車貸 | 汽車貸款 | 債務協商 | 卡債處理 | 二胎房貸 |
信用不良信貸貸的下來嗎 該怎辦 | 信用貸款哪裡申請最快核貸 | 信用不良要如何申請信用貸款
個人信貸免費諮詢的網站 | 個人信貸條件,銀行個人信貸比較諮詢 | 小額信貸利率比較標準迷思
三面向分析最低信貸利率條件的迷惑陷阱 | 哪家銀行信貸利息最低 | 銀行個人信貸免費諮詢 | 小額信貸推薦幾家 | 個人信貸利率比較銀行條件如何談 |
RF4165456EDFECE15158DCE |
熱點新知搶先報
OKAPI 推薦
-
文/陳琡分2017年05月03日
〈我有權〉 我有權,被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直至死亡。 我有權,保持希望,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接受帶來希望的照顧,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用我自己的方法,表達我面對死亡的感受和情緒。 我有權,參與決定我的護理計劃。 我有權,期望得到持續的醫療及護理照顧,雖然治療目標已經 -
文/李屏瑤2013年08月06日
採訪當天,陳曉蕾拖著行李箱走進來,還沒說上話,就先給了好燦爛的微笑。她似乎有用不完的能量,抵達台灣才一天多一點,已經跑了好幾個行程,甚至還去看了台北101大樓的廚餘分類室,拍了許多受到完善處理的「精美」廢棄食物照,《剩食》已是她2011年的書,而她的關心仍在持續。 死在香港:見棺材
內容簡介
死亡轉眼就在角落,喪事教人措手不及,哀傷撲面而來。
與其事後遺憾,不如生前準備?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紮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死在香港》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
《見棺材》報導現代殯葬業改革,包括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備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亦銳意帶來新氣象。書中亦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並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流眼淚》關懷臨終者和喪親家屬,香港每年超過四萬人死亡,當中大約有一千人自殺,專家估計大約兩成喪親者一年半後依然抑鬱,喪父的中港兒童、嬰兒夭折的媽媽、喪偶獨居長者,自殺者的親友家屬更需要支援。面對香港醫療架構和社福制度處理死亡的不足,我們如何能安樂地,好死?
作者簡介
陳曉蕾∕主編
香港記者,1993年入行報導政治新聞,1999年轉寫專題報導,2009年開始獨立採訪,長期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議題,擅長撰寫人情故事。調查報導《剩食》取得2012年香港書獎、台灣開卷好書2011年十大最佳中文創作;過往的專題報導亦獲得2006年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SOPA) 2007年「亞洲最佳中文人權報道」大獎、2004年「亞洲最佳中文環保報道」大獎等。
出版著作包括:《好味》、《有米》、《剩食》、《香港正菜》、《6 ISSUE》、《低碳有前途》、《一家人好天氣》、《聽大樹唱歌》、《夠照》、《生命裡的家常便飯:任方利莎》、《香港第一》、《尋找香格里拉》、《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生命好傢伙》
蘇美智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英國Lancaster University,歷任《明報周刊MPW》資深編輯、《明報》副刊記者等,曾獲人權新聞獎中文。報章特寫冠軍。目前是全職媽媽兼寫作人,已出版著作包括《我們的同志孩子》、《陳奐仁︰快樂可以很簡單》和《路向》(合著)。愛採訪,讓別人的生命歷練豐富自己。
目錄
序一 人人都是「天使」陳曉蕾
序二 我們能夠死得好一點嗎?蘇美智
引子 烏雲的金邊
上篇 哀傷
第一章 只剩一半31
停不了的哭泣
喪如短暫傷殘
傷心醫生和五大高手
扶起別人撐住自己
第二章 讓哀不再傷47
支援杯水車薪
安家舍:一起過節
贐明會:義工一條龍
第三章 孩子還有你65
進心會:讓孩子到醫院
社工:家長先穩住
贐明會:共童導過
看繪本玩遊戲
第四章 我們的孤兒85
媽媽不許哭
我們不出門
中港婚姻的哀傷
沙士遺孤
第五章 折翼小天使97
念也晴
威爾斯醫院:產婦哀傷輔導
瑪麗醫院:嬰兒的壽衣
第六章 說不出是自殺113
賭掉一生
無言父母
慌張的媽媽
自殺遺族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活出彩虹
生命熱線:釋心同行
第七章 港式自殺133
不賣炭防燒炭?
救命熱線?
晚年難熬?
年少輕生?
第八章 推開大門151
社工走出陰霾
一切可以重演
如漣漪散開
第九章 但願同行165
喪親伴行者
「護慰天使」:區區有幫忙
下篇 好死
第十章 死在香港太沉重183
一堂速成的生死課
四萬港人的死路
第十一章 讓痛苦紓緩197
護士關蕙敏:死亡可以平靜
謝文華醫生:由善終到紓緩
麥懿活醫生:病過更明白
第十二章 死在院舍217
林玉貞院長:安享終老
朱偉正醫生:醫生加上社工
梁智達醫生:最後的安寧
第十三章 死在家裡231
謝文華醫生:由家庭照顧開始
善寧之家:當家人比醫生重要
第十四章 家人陪著走243
張達明教授:最後的生日會
記者姜素婷:媽媽的遺憾
周燕雯教授:規劃好死
第十五章 死在醫院255
敦志銳教授:醫療懂得停嗎?
謝俊仁醫生:預設醫療指示
第十六章 安樂死的爭議263
斌仔:我要安樂死
如果可以選擇
第十七章 留下的大愛275
器官捐贈:一個死七個生
遺體捐贈:無言老師
附章 護慰天使需要你
序
序一
「人人都是天使」 主編及作者陳曉蕾
「我從來沒有設計過一本書,是關於所有人的。」設計師林偉雄一坐下來就說:「不是每個人都關心食物浪費,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想環境的議題,可是死亡,每一個人都逃不掉。」
他想找不同的人們來拍攝,大家都同意了 。
可是真的要約人,卻又猶豫,設計和寫作團隊都不介意上鏡,可是開口約自己的父母?連我都不敢約老爸,就算他不介意,想像他一轉身拍照,已經想哭。(阿爸要健康啊!)將心比己,父母讓孩子拍這種會聯想到「身後事」的相片,會嫌不吉利嗎?
大家腦袋都曉得,死亡隨時發生,那些勵志說話: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去過,聽得耳朵起繭。然而心底裡,死亡好遙遠,我們用相當多的時間和力量去活得好,卻很少想到如何死得好。
突然,死亡臨到,怎不會嚇得目瞪口呆?
是「護慰天使」的社工梁梓敦主動找我寫書的,這組織屬於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義工不但會陪人辦喪事,還會不斷家訪、打電話問候,對一些喪親家庭的幫助甚至長達五年。這群人,工作九年沒多少人知道,每次資助期結束都擔心不能繼續。梁梓敦希望出書幫助這組織,我很好奇,便去聽他主持的講座。
講座第一部份講殯儀,在座都是一般市民,反應非常熱烈,原來有這些選擇,那些分別,咁咁咁,這樣可以嗎?那樣能夠嗎?暄嚷如街市,入殮、出殯、下葬 … … 平時哪有機會可以這樣問長問短?一旦要辦喪事,心情壞,多是跟著做,遇有不同意見,紛擾爭執更傷心。
同一班聽眾,第二部份談喪親之痛,登時靜默無聲。「不要說『節哀順變』,家人的哀傷需要時間紆緩,急不來的。」梁梓敦細細解釋情緒會如何隨著時問變化;需要怎樣的安慰和支持,人們都好留心,聽到喪親家屬的經歷,更是感動。原本還有第三部份介紹護慰天使,有別於其他機構緊張宣傳,梁梓敦見大家似乎都若有所思,便請大家把機構資料回家看。
當下便決定合作,書店有大量育兒書籍、如何成功、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 … 生命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少學問和經驗可以參考,可是去到人生最後一頁,該如何面對?
謝謝護慰天使資助這次的採訪計劃和設計費,並且同意不限制採訪和報導範圍,這次採訪大量過來人、專家學者、宗教領袖,橫跨醫療界、社會福利界、殯葬業界,被訪者數目和資料相當多,特別感謝邀請到作者蘇美智和周榕榕協力。
《 死在香港 》 分兩冊:《 見棺材 》 和 《 流眼淚 》 。
想像一條時間線:死亡來到,得把喪事辦好,然而儀式過後,人靜下來,哀傷撲面而來,情緒高高低低,不同人需要不同的時問才可平伏。死亡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可否提早準備?回到生前。若能好好善終,逝者減少遺憾,親友安心,哀傷也就比較可以放下。
《 見棺材 》 上篇報導現代殯葬業改革。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且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備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亦銳意帶來新氣象。下篇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榕榕主要撰寫下篇內容,上篇本地殯儀業內人士和引子陶國璋教授的訪問,都是她寫的。
《 流眼淚 》 上篇關懷喪親家屬,香港每年超過四萬人死亡;專家估計人約兩成的親友在一年半後依然抑鬱,喪父的「中港」兒童、嬰兒夭折的媽媽、喪偶獨居長者,更需要支援。香港每年也大約有一千人自殺,當中超過三成是長者。下篇探討醫療和社一福制度處理死亡的不足,死在醫院、死在院舍、死在家裡… 如何能安樂地,好死?
我和美智分別訪問社福界和醫護界,下篇除了第十二章,第計及十三章部份內容,都是美智寫的,她亦從母親的角度,介紹如何跟孩子談死亡,及採訪嬰兒夭折的母親。
這次採訪,威受相當深刻。榕榕曾經獨自騎自行車上西藏,好幾年都在旅途上, 她出版的遊記 《 死在路上也不錯 》,書名教媽媽非常不滿:「我怎拿去送親戚?」榕榕無懼訪問殮房、仵工、殯儀業內人士 ‧ ‧ ‧ 有晚卻在靈堂哭了:「白頭人送黑頭人,真淒涼。」她WhatsApp我們:「唉,最好還是死在阿媽後面。」
美智寫過 《 我們的同志孩子 》 ,份外明白母親失去嬰兒的悲痛,書寫期間亦正值親人離世,採訪醫護人員和輔導專家,額外身同感受。「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臨終病人和照顧者,原來都好孤單。」她不禁慨歎。
而我,當記者早慣了忙起上來六親不認,然而在殮房看著那女兒對著媽媽的遺體大哭;父母欣慰跳樓的女兒容貌沒有太大破損;姐姐對自殺妹妹由生氣到體諒… 有些訪問長達六、七小時,深深感受一個人的死也許是落幕,但對親友卻是痛苦的序幕。
也開始瞭解喪禮的意義;暫時計劃:如果我比父母早死,會在靈堂聚會,讓朋友讀者來告別,拜托大家幫我安慰父母,假如兩老都不在,那就直接由醫院出殯,什麼儀式都不用辦,甚麼人都不用來,骨灰撒海,不佔地球一分地。
從心知道生命有終點,重新看到甚麼重要甚麼不。
但願這本書,可以帶來啟迪。《 見棺材 》 第一版的版稅,會捐給護慰天使,但社工梁梓敦很坦白:假如大家都可給喪親者多一點體諒,親戚、朋友、同事、鄰居 … … 其實人人都可以是「天使」 ;社會網絡和家庭結構支離破碎的香港,才需要組織陌生人去當義工,關懷臨終病人和親友。
也許第一步,請包容區內的殯葬設施,也別太快說「節哀順變」?
對現今醫療制度,除了推廣紓緩治療,亦應更積極推動死在社區,院舍和家人若有適合的配套,大家都可比現在死得安樂:香港要有基本足夠的殯葬設備以外,還得令殯葬行業更專業化-「你想死在醫院無人理,或者葬禮被人漫天開價嗎?就得快快把這書做好啊!」我曾經這樣「恐嚇」設計師林偉雄和王銳忠。
謝謝書中每一個被訪者,沒有你們也就沒有這本書。特別謝謝三聯副總編李安和編輯莊櫻妮,額外付出心力。今年的清明節,我們整個工作團隊,包括編輯、作者、設計師、社工一行九人到沙嶺公墓,拜祭遍山無人認領遺體者的墓地,大家都衷心希望:「死在香港」可以更有尊嚴。
序二
我們能夠死得好一點嗎? 作者 蘇美智
在這本書的採訪期間,一位親人離世了,另一位到天堂逛了一圈回來。自己年紀不小,同輩友人陸續經歷父母親的死亡,從前多去婚禮,現在間中參與這些長輩的告別式。然而,死亡也不一定循規蹈矩論資排輩的來。有受萬千寵愛的胎兒未及吸入第一口氣便死了,年輕美好的生命也會揮著汗在球場上暴斃。
說穿了,死亡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一直遮遮掩掩。聖雅各福群會社工岑智榮曾在課上分享,,廣東話含「死」字的俚語何其多,如「死火」、「死仔」、「死唔斷氣」、「死趕爛趕」,但它們談的都不是死亡。可是到了真正要談死亡的時候,那個「死」字卻離奇失蹤,繞一個圈變成「走(口左)」、「過身」、「仙遊」、「逝去」……
死亡觀主導了人們走畢生命旅程的姿態,不承認死亡的死亡觀亦然。有醫生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矛盾的心態:人總會死掉,但我的親人一定不會在此時此地死,死了就是你們醫院出錯。在廿十世紀,醫學能介入維持生命的手段愈來愈多,駁呼吸機、洗腎、輸送人工營養、心肺復甦術...這些科技對有轉機的病人無疑是福音,但是對於已經身陷末期病情的患者,卻每每是苦難。醫療科技怎樣用才是拯救生命?怎樣用其實是延長死亡?除了搶救失效的死亡,有沒有自然死亡?死亡可以在家裡發生嗎?
我揮之不去某個在醫院床榻前的畫面:神志混亂的老人用綁在床緣的手死命抓住我,鐵了心的要我帶她回家。那手攀上我臂有若乾癟枯枝,但指力狠如鷹爪。她在恐惶中執拗有若孩童,還罵了很多我很久沒聽過的家鄉話。我雖然聽不全,卻也聽清楚她心中的好死鐵定不在醫院發生。
親人的經歷和受訪者的分享,教我陷入沉重的思考。對於好死,人人有不同想像,但是能自決的有幾多?預設醫療指示讓當事人申明,即使他已陷入昏迷,在特定的病況下仍能拒絕接受任何或某種維持生命治療。可是安樂死又如何?四肢癱瘓的斌仔是很多香港人認識安樂死的起點,但他的逝去不該成為這場討論的落幕。
而好死也不應該只是醫療的。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陳麗雲用「畢業禮」來形容死亡,「在這樣重要的人生畢業禮前,我們是否也該把這個生命達到的成就、一生的貢獻,引以自豪的東西,一一拿來分享回顧?」她有一個五句話的功課:,「我愛你」、「多謝」、「請原諒我」、「我寬恕你」、「再見」,提醒我們表達感受也要及時。至於臨終者親屬,如能修好陪伴這一課,能讓逝者和留者也都安心。本書的採訪對象中,有一位被遺憾纏繞十多年的女兒,訪問完畢蓋上電腦,我才發現她堆起了一個染淚紙巾的小山丘。從別處讀過這句話:「與其說是照顧,更像是交換生命的歷程」。要陪伴,不要交換,可以嗎?
令人安慰的是,假若好死是一場畢業禮,畢業生原來還可以留下禮物。
人死後,遺下的身體絕對不失禮(受訪的解剖學教授甚至沉醉於它們的美輪美奐),如果順利捐出所有器官,可以救活七條生命,這一刻在輪候冊上的生命就有二千多條:即使捐不出器官,遺體也能捐贈予大學的醫學院,擔當醫生的無言老師,引領更多好醫生和好科技。然後,好死便圓滿了。
關於死亡,至今還沒有聽聞有誰能成功逃掉的。為了這百分百的發生率,是時候好好了解、好好計劃,怎樣才能死得好一點?
最後,衷心感謝曉蕾的邀約和體諒,整個編採和設計團隊的用心,各位受訪者的智慧和毫不吝嗇的分享,特別鳴謝生死教育學會創會會長謝建泉醫生協助審閱《流眼淚》下篇有關醫療的稿件。寫書期間心力俱疲,感謝家人的照顧。
想起來,這也是陳麗雲教授傳授的人生功課之一:道謝要及時。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0434273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6 x 23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本書分類:>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停不了的哭泣
阿娜開門,我看見她平禿的頭髮,喊了一聲「婆婆」,後來才知道她還不到六十歲。她拿出照片給我看:丈夫送了一大束花,相中的阿娜笑得好開心,身子向後傾,揚起一大把卷曲頭髮。
那張相片是十多年前拍下的,丈夫剛在幾個月前去世。
還沒坐下,阿娜已經走去櫃子上丈夫的相片前「報告」:「有人來探你啊。」她每天一醒來就是和丈夫的相片談天,這天早上已經談了兩三遍。阿娜是泰國人,丈夫去泰國經過介紹認識的,第一次見面,簡單英語對話,丈夫說:「我沒有甚麼錢的。」「錢不是問題,我可以工作。」阿娜喜歡他老實,他也喜歡她坦白,那年他五十三歲,她三十八歲。婚後兩人在九龍城街市買菜,小販問:「你們是夫妻?好像兩兄妹!」兩人都是白白淨淨,小個子。
阿娜領到香港身份證,很快就在泰國餐館工作,薪水大部份都給了丈夫,有時月頭餐館還沒出糧,她寧可先拿自己的錢給他。他在家煮飯做家務,讓她回來有飯吃,可以好好休息。每天出門,兩人會勾勾手指尾,再碰碰手指公,意思是「OK?事事都要小心啊。」放工她總是急急回家,就算丈夫的朋友在家,她都會先和丈夫勾手指尾,再碰手指公。夜裡,兩人手拖手睡覺。
這一切,都是阿娜流著眼淚說的,家裡幾乎每個角落都有紙巾盒。
自責發脾氣
兩年前,七十二歲的丈夫開始生病,阿娜辭掉工作在家全力照顧,外人看,已經盡心盡力,可是阿娜不同意。「我唔好,我發脾氣。」阿娜哭哭啼啼說自己真的很怕牛肉,聞到就連飯也吃不下,但丈夫想吃牛腩,就去很遠的地方買回來,丈夫吃了一塊,就不吃,阿娜收好下頓再拿出來,丈夫依然吃不下。然後,又想吃田雞,阿娜怕死了,還是勉強買回來煮,丈夫吃幾口,又不吃。「你吃啦。」阿娜不停叫丈夫,丈夫無奈:「吃不下啊。」「吃不下,也吃多一口啦!」阿娜不禁發脾氣──這就是她最介懷的事。
「我不好,為何想不到他為我煮飯十多年,我只是照顧他兩年,也會發脾氣。我不好。」阿娜非常自責。
「你好好啦!」大家不斷說,阿娜仍然哭:「我唔好……」隔壁的婆婆也過來,勸說:「那些寡母婆老公死了,還得帶大一堆孩子,更慘啦!你哭甚麼!」
阿娜聽了哭得更淒涼:「他一定是不原諒我,所以沒有回來。」丈夫過身足足一百日,除了葬禮她都沒有離開家門半歩,只靠朋友送食物,她聽人們說逝世的人,可能會回來探家人,左等右等,都不覺得丈夫有回來。
「我只是發夢見到他一次:他在街上找我,說:,有人告訴我,你找我找得好辛苦。』我看見他的上半身,穿黃色的衣服,人們說:『真是他。』我聽到,人們更緊張,,『真是他啊!』我馬上去抱他,但醒了,我唯有抱枕頭,抱到實一實。」
她哭:「只是見到一次,到現在都沒有再見。我不知道怎樣才可以再夢到……」
文/南山風 ...徐志摩 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他是民國時期浪漫的大詩人,他對民國才女林徽因萬般癡情終是一場空,後來他又娶了另一位民國才女陸小曼抱得美人歸。 徐志摩情場失意又得意卻沒有得到父母的祝福,甚至連他的老師梁啓超都嗤之以鼻。 在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上,徐志摩的恩師梁啓超是證婚人。然而,這位恩師在婚禮致辭時卻說: 「徐志摩,你這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你們兩個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後痛自悔悟,重新做人!願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 在盛大的婚禮上被自己的老師這樣痛批,可見徐志摩對待婚姻的方式在當時有多麼不受待見。 出軌,當小三,這些令人不齒的事情,主角哪怕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哪怕披上愛情的外套依然不足為齒。 ...張幼儀 一 民國離婚第一人。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張幼儀,家世顯赫。她的大哥是大老闆,四哥是銀行高管,二哥是思想家政治家,是梁啓超的好朋友。 正是二舅子的牽線搭橋,徐志摩有幸拜梁啓超為師。 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雖然門當戶對,但是屬於父母包辦婚姻,對於這樁小腳配西服的婚姻他痛恨無比。1918年大兒子四個月時徐志摩出國留學。 徐志摩在國外認識了忘年交林長民,但是慢慢地他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身上。 徐志摩的才華與浪漫吸引了林徽因,林徽因的美貌與清純還有她的才華深深地吸引了徐志摩。 張幼儀知道丈夫不喜歡自己,她預估最壞的情形是徐志摩會迎娶二房甚至三房太太而已,至少會給她留給大房太太的名分。 然而,徐志摩是向她提出離婚,當時她還懷著二胎有孕在身。 後來張幼儀挺著孕肚遠走海外投奔自己的兄弟,她在德國生下次子。 徐志摩依然和張幼儀簽署了離婚協議,並登報公開離婚訊息,還為此賦詩一首歌頌自己打破舊式婚姻的勇氣。 而張幼儀離婚後自立自強成為有名的商業女強人,後來她在回憶錄里說,「在她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即使徐志摩婚內精神出軌,張幼儀仍然包容他,這更讓徐志摩所謂的真愛顯得無恥。是不是這個原因讓林徽因一直沒有承認她和徐志摩的關係呢? 梁啓超自然會關注志摩糾纏林徽因的傳聞,因為,林徽因是他欣賞的準兒媳婦。徐志摩堅定地離婚就是為了追求林徽因。 所以,對於徐志摩這個民國第一離婚人,梁啓超當然非常討厭。 ...林徽因 二 插足師弟婚姻的小三 老話說,朋友妻不可欺。 然而,一生追求浪漫的徐志摩卻不管這些。摯愛林徽因選擇嫁給了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自然徐志摩就沒有了機會。但是,徐志摩沒有一蹶不振。 他遇到了陸小曼。陸小曼作為民國時名媛中的名媛,自然出身、姿色、才華、風情都是極其出眾的。最主要的是陸小曼喜歡自由浪漫。 陸小曼的第一任老公是年輕、帥氣、才華橫溢的王庚。這個王庚不可小覷,他是陸家紮實根基的有力王牌,他是令陸家驕傲的乘龍快婿。 王庚儘管是家道中落的官宦子弟,但是他聰明勤奮,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八年,人家是實打實地學習了歷史政治和文學專業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在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接受美國陸軍高等教育,曾與美國名將艾森豪同窗共讀。 回國後王庚憑著自己的才華事業一路綠燈,身居國民黨要職。梁啓超欣賞他的才華也嘆服他的人品,收他為自己的學生。比起徐志摩,梁啓超當然更青睞王庚。 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徐志摩插足了王庚和陸小曼的婚姻。 王庚作為國民要員,工作繁忙,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嬌妻陸小曼。而陸小曼喜歡交際喜歡浪漫。王庚有時就拜託徐志摩陪陸小曼逛街喝茶參加宴會。沒想到,徐陸二人竟然慢慢產生私情。 王庚對於妻子和師兄的背叛選擇了寬容。這並不代表徐志摩就是愛情的聖人,他和陸小曼的兩情相悅遭到了親人朋友的種種非議。 最終,徐志摩陸小曼艱苦說服雙方父母而走到一起,但有一個人對此非常氣憤,那就是梁啓超。徐志摩先是破壞自己準兒媳婦的名譽,又現偷吃同門師弟的老婆並娶回家,讓梁啓超這個老師情何以堪。 所以,在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上,梁啓超直接明了地痛批二人,絲毫不留情面。 假如徐志摩沒有意外去世,他們的婚姻會幸福嗎?能夠白頭偕老嗎? 徐志摩陸小曼婚後的生活落入了凡塵。徐家父母不認陸小曼這個兒媳婦,斷掉了對徐志摩的錢財供應,徐母過世都沒有讓陸小曼參加葬禮,心高氣傲的陸小曼備受打擊。陸家也不善待徐志摩這樣的女婿。二人之間沒有了偷情約會的激情與浪漫,雞毛蒜皮的生活伴隨著爭吵。 ...陸小曼 三 一個人衝破封建包辦的婚姻固然勇氣可嘉,但是前提不能是為了另尋新歡;不顧阻礙追求愛情值得讚美,但是前提不能是破壞他人的婚姻。 徐志摩的才華不能替代他在情感上的任性。 畢竟,婚姻也好,愛情也罷,終究要承擔一份責任。 ...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history/jao9brq.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594576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基隆信用不良可以貸款嗎新竹銀行信貸好過嗎信貸增貸銀行借款會計科目
只要您有工作就可以輕鬆申辦代書貸款、房屋貸款、個人信貸了! 軍公教信用評分計算 嘉義信用貸款條件3大常見問答帶你搞懂信貸與房貸 嘉義儲蓄險是什麼 台東信用不良如何貸款台中地區的代書貸款、房屋貸款、個人信貸申辦的條件是什麼呢? 台東信用卡貸款條件 低利信貸比較最常被詢問的個人信貸、車貸、二胎問題 幫你整理清楚! 第一抵押權如何申辦 信貸評分低
留言列表